
《一双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双手》教学设计1
目标任务:
整体感知(多角度描写);感悟精神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
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新课学习:
一、整体感知内容
(一)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师扳书:所见]
(二)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1、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2、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三)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1、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2、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二、品语人物精神
(一)从“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的手的外形。
(二)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的丑的外表,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
1、标划。
2、齐读体会。
(三)相对于张迎善的手的丑的外形,而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师引导谈谈感想)
(四)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通过描写所见所闻的张凶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了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五)师引导学生作结: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你能列举相似的例子说说吗?(师引导联系课文一例一结)
(六)品读课文
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师作巡视并作好指导,充足时间品注好后,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总结全文(结合课堂学生的掌握情况从内容到写法,从表象到精神)。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话结束这堂课吧:
请同学们续写: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
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动,赞美)
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
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三,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四,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本单元习作,观察妈妈的手,回忆妈妈的手都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习作:《妈妈的手》。
六,板书:(略)
《一双手》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读书学字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教学难点:
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双手”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
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
(出示课件)
二、细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
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
(出示手的图片)
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
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
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他会怎么做?读句子。
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
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
谁愿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
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
4、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美丽,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
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
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
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77×15)1155亩,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
还有,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足足能放满30间!
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
6、看到这些数字,在读读手的特点,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你想说些什么?
(伟大,无私,奉献)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一双手”
1、孩子们,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还会看到什么?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再读这段话。
2、(播放课件)再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记住这双粗糙、有力、坚硬的手(读);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读)。
四、学写“一双手”
孩子们,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品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出示课件)
《一双手》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文章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二、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
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
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
讨论:这是一双的手?(天下第一奇手)
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的最初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粗——松木表皮粗糙
老——老松木
干、硬、色深、厚等。
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大)
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否找出来?(三处)
“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为什么裹不起来?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否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否换成“包”?(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用数字写手大有什么好处?如果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太空洞、太笼统)
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里?(7、8、9三段)这里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部,小的部位。哪些部位?说一说。
现在再来看一看“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里?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为张迎善的这双手建立了一个档案。
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
手感“半截老松木”、“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样厚
手指特别肥大粗圆、三节老甘蔗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号大手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张迎善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大……)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手。张迎善的手丑不丑?[板书:丑(所见)]在你的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作者的眼中,张迎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2、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绿色宝库美不美?正是张迎善的“一双手”创造出绿色宝库的美。[板书:美(所闻)]
三、精读课文,品悟人物精神
那么,造成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齐读体悟。
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
(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际上美。)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
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不值?[板书:值(所感)]
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的呢?
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
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正是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也是这样。请看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和方永刚的颁奖辞。
如果推选张迎善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五、小结: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值(所感)
丑(所见)——美(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