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 yu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4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0个樊川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
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生: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 (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此处隐藏22539个字……、师:老人深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为了造福子孙,老人就这样在山沟里默默坚守着。
5、出示老人背影图,师配乐深情朗读:望着老人瘦小的背影,多少往事涌上了心头:那一次,狂风大作,老人顶着大风,扶起那倒下的一棵棵树苗;那一次,老伴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料理完丧事,老人又扛起铁锹走进了山沟里;那一次,女儿又来接他到城里去享清福,老人只是摇头,他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6、看到老人的背影,你还想起了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可仿照以上排比句式)
7、学生小练笔。
8、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设计意图有三:一、以一个“酸”字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老农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再次深化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引起学生的再次共鸣。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是对课文句子的再次练习和对文本的拓宽,对学生也是一次不错的练笔的机会。三、大大的强化了老人的形象,使得老人的形象、老人的精神更加的立体化,更加的深入学生的心里,为后面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做好铺垫。)
五、理解文意,升华主题。
1、师:把贫瘠的山沟变为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当告别老人的时候,除了感动,一番肺腑之言涌上了作者心头。
2、出示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点拨要点:“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六、拓展延伸,影响你我。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①、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②、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