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1 16:32:21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1

一、学生的现实基础

学生在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都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而且会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知道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并了解其特征。预习设计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黑板表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是课桌面的什么?”等等,学生并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预习,我认为学生是将“周长”与“面积”进行了严重的混淆。于是进行了下列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与调整

1.找周长与物体表面的面积

课始,我直接出示课题,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面积?“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面积的认识,并用黑板面作为例子来指一指。学生一连上来三个,指的都是周长,下面的同学虽然知道不对,但也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于是我就直接让学生做书后的习题,先描出物体的边线,问:“描的是物体的什么?”明确是周长;再让孩子们涂出物体的表面,问:“现在图的是什么?”学生:“物体的表面。”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举例说说。通过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分辨清什么面积?通过举例进一步进行感性的认识,以便下面的抽象。

2.比一比周长和面积

周长指的是长短、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本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孩子的思维中它就是缠绕在一起的,在建立足够的表象之后适时地比较显得尤为重要,就刚才的题让孩子们说说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3.建立初步的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材两次进行比较:一是比课桌的面与数学书的封面的大小,只要一看学生就会知道,我们称之为观察;二是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比较,必须用“量一量”或重叠的方法才能比较。

三、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是意料之中的,是因为学生从一维的空间过渡到二维的空间是认知上的飞跃,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预习案的设计又过于抽象。应该从浅显而又直观的表象入手,让学生先涂一涂,有了丰富的表象的支撑,再揭示概念。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2

《面积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比较凝重的情景,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进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清晰的认知。

第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手掌面、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再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四,在讲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上完《面积的含义》这节课后,我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数学讲究的是科学,注重的是规范的语言。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涟漪,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对于学生作业的对错没有及时点评。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3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 ……此处隐藏2203个字……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认识面积的含义。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练习本的封面,课本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的基础上认识面积的含义。对于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课前准备好的一条边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操作验证。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重叠法、用直尺量一量、折一折后再重叠比较(折的时候注意,长方形中以哪条边来折),用同一张纸条比一比(课前我发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小纸条),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以致于想想做做中的第三题,学生能明白: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关键要看里面包含的正方形个数的多少就可以了,这也为后面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做了一点准备。思考题的练习中,学生能知道要求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就是利用画一画的方法即“铺地砖”,数一数左边、右边各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8

自学导航中的前两道题目是非常的简单的,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最后一题需要预习书上面积相关内容,才能提出问题。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以信封引入,既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又自然地引出面积。认真预习的同学能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我校“善问”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我从生活入手,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初步的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教学面积大小的比较时,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面积大小比较时,以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比较方法为主,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巩固练习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认识体会到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设计16个方格的轴对称图形,开放的习题更是让学生巩固应用本节课所学。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这课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与课本表面。如在练习想想做做2时,不能只为完成习题而练习,应该给予学生练说的语言环境,四川省比江苏省大得多,安徽省的面积和江苏省的面积差不多……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又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9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课时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面积概念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程度比长度概念高一些,确定面积大小的方法也不像确定长短那样简便易行。此外,学生先前已经建立的长度概念也会对面积概念的建立造成一些干扰。因此,面积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自然也就需要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过程中逐步明确认识、加深理解。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通过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选菜地”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在此期间,学生会提到周长。在以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感知二者的区别。接下来,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断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第一,我通过听故事并提问“为什狐狸选了第一块蔡地?”引入今天的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如果学生说是因为菜地2的周长大狐狸才选的,那就出示两块菜地长、宽,并计算周长。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周长不能衡量菜地的大小,从而引出“面积”这一词,第二个环节是,如果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直接说出第2块菜地的面积大狐狸才选的,就让学生直接上来摸一摸,菜地2的面积是指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面积的含义”。

第二,通过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自己所熟悉的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并选择其中的两个物体表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在这一环节中,指出“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通过不断反复地提问“谁表面的大小就是谁表面的面积”、“谁表面的面积就是指谁表面的大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此期间,既要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又要给回答错误的学生解释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面积的含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在探索比较等高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活动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用观察、重叠和找一个标准去量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但是在接下来不是等高的长方形比较大小中,学生会发现已经不能用观察法和重叠法来比较,我直接出示了方格纸,没有给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这一环节我处理得不周到,学生应该能说出,刚刚的标准已经不适合去测量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应该找一个更适当的标准——小方格来测量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四,通过相应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并能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在以后的问学路上,我将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让教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问学中成长和学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